
-- 培训课程 --
学院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工业摇篮、“铁人精神”诞生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等丰富的地理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开发设置特色专题课程、开展体验式党性教育项目,构建立体化、个性化菜单式选学课程体系,将教育培训融入故事、情景、行为之中,突出学员主体作用,让学员深刻感悟“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理论课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讲人:李振佑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摘 要: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主讲人:张伟 玉门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
摘 要:“铁人”精神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是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铁人”精神是一面时代旗帜,凝聚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人本情感;“铁人”精神是一种时代力量,凸显了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大无畏勇气;“铁人”精神是一种时代标志,彰显了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它始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指引,擦亮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底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高度契合。
3. 《河西走廊地理历史文化》
主讲人:吴晓军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摘 要:河西走廊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因其地处黄河以西、介于祁连山和北山山脉之间,形成一条地势平缓、纵贯东西的狭长地带,宛如天然走廊,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因地形和地理位置而得名,因丰富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在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多民族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4.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筑牢河西生态安全屏障》
主讲人:吴晓军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摘 要:“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风光无限的河西走廊后,再次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工作也要跟上,这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环。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带头加入生态环境的治理中,要有击退黄沙的勇气与魄力,坚持绿色发展,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5. 《弘扬“航天精神”》
主讲人:候骥 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展览馆馆长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动员令,寄语航天战线和科技工作者“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一代代中国航天工作者以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践行航天精神,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讲人:王华 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甘肃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
摘 要:研制“两弹一星”是在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广大研制工作者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进程中,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中国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
7. 《传承弘扬红西路军革命精神》
主讲人:胡滨江 北京西路军工委会会长(西路军后代)
摘 要: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西路军是一座丰碑,是一段传奇,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更需要讲好我们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发扬西路军的奋斗精神,把西路军壮怀激烈、英勇献身、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化作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告慰先烈、昭示未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体验课
1. 《铁人的一生》
主讲人: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全体教师
摘 要: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春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9年受邀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0年率1205队(原贝乌五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1961年逐步走上领导岗位,1964年被评选为中共九大代表,出席大会并做了发言,1966年被中组部任命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1969年出席“九大”并当选为为中央委员,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在此期间,王进喜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铿锵誓言,并用一生去践行。
2. 《石油长城》
主讲人: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全体教师
摘 要: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对保护国家石油资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兰州等许多城市实施狂轰滥炸,玉门以其石油资源的战略位置,防空袭保安全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门防空由此萌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美苏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为保障国家石油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玉门市全民动员,全面备战,修筑起了面积10余万平方米、长10余万米纵横东西、贯穿南北的油城地下人防工程。
3. 《重走铁人路》
主讲人: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全体教师
摘 要:通过聆听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确定的第一口井即老一井、与玉门油田发展休戚相关的老君庙、石油工人窑洞、炼厂遗址等讲解内容,见证中国现代石油事业的奠基历程,充分感悟玉门石油人的艰苦奋斗史、华夏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三、现场教学课
1. 《奠基者的闪光足迹》
主讲人:王晓英 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综合管理部主任
摘 要: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中国石油的摇篮,也是以孙健初、邹明、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开拓者们实业救国梦想开始的地方。动乱年代,兵燹匪劫,血雨腥风,找油是艰苦的,更是危险的。然而爱国的知识分子们,却义无反顾以身报国,选择了一条冒险者的路。在第一代石油人的鼓舞和感召下,建国后,一代又一代玉门人,扎根祁连、艰苦创业,接过了先辈们的接力棒,使我国的石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彻底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2. 《铁人的廉洁家风》
主讲人:刘欣 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教务科研部副主任
摘 要:王进喜之所以成为“铁人”,有党的培养,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哺育,艰苦的钻井生产的磨炼和西北大漠、东北严寒砥砺。除过这种种因素,还有一个极好的家庭条件,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沾,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准占”这是王进喜定下的家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清正廉洁”四个大字庄严的“橫悬”于每位家人的心上。良好家风是王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他的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正是靠着这样的家风,靠着那种劲头,靠着那种品格才造就了我们永久的财富——铁人精神。
3. 《坚守》
主讲人:白建雄 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教师
摘 要:603岗位是石油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和过硬样板,是玉门油田三大四出、无私奉献的缩影,是玉门石油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代表。岗位创建于1962年3月,因603井而得名。历经54年的风雨历程,几代603人一以贯之苦干实干、自觉从严,形成了以“五件传家宝”创业、靠“七字井法”、“四坚持五过硬”起家的岗位建设传统,铸就了永不褪色的603精神。
4. 《莫高精神》
主讲人:亢春梅 敦煌市图书馆副馆长
摘 要:70多年来,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这样勉励敦煌文化的科研工作者,这句话也是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真实写照。莫高窟的守护者长期坚守大漠,经受了天寒地冻、寒风凌冽的艰苦生活环境,经历了物资贫乏、交通闭塞的岁月,将青春年华献给莫高窟,在艰难条件中追寻理想,形成了坚守初心、不畏艰难的高贵品格。莫高精神,就是莫高石窟守护者们的精神丰碑,是一代代石窟守护者们用理想、信念、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精神绿洲。
5. 《永恒的军魂》
主讲人:宋利安 瓜州县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馆长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革命先烈所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贞,坚定不移的信念,已成为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精神力量。通过讲述红西路军祁连山爬冰卧雪、冻饿磨难,强攻安西城,以及穿越风沙戈壁挺进新疆的战斗历程,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对西路军先烈的无限哀思,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真切体会到英烈们“不怕牺牲、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也深刻地认识到革命胜利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6. 《胡杨精神》
主讲人:杨斌 金塔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摘 要:通过梳理酒泉金塔人民通过种植胡杨、防风固沙,将荒漠戈壁逐步变为绿洲,再将绿洲一步步变为“聚宝盆”的艰辛实践过程,总结归纳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象征金塔人民精神品质的“胡杨精神”的丰富内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释了“胡杨精神”的时代价值。
7. 《一座历史古城的辉煌——“戈壁明珠”嘉峪关》
主讲人:李霞 嘉峪关市委党校
摘 要:甘肃的文化,不仅有莫高窟闪耀了千年的壁画和雕像,更有“天下第一雄关”的横绝大漠、连陲锁钥。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关城说道:“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挖掘长城作为人类文明标志、世界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精神力量,这包含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精神,文明互鉴、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融汇成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民族血脉,为中华民族构建文化自信、守望和平的精神家园。
四、访谈课
1. 《共话铁人廉洁齐家好作风》
主讲人:王生荣 玉门市赤金镇铁人村党支部书记
杨 姝 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教师
摘 要: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全靠王进喜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他常说:“工作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低水平”、“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沾,公家的便宜一点也不准占”。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面临的诱惑和挑战越来越多,我们更应该像一代伟人学习,坚守职责,始终守好家门、树好家德、管好家人、正好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
2. 《我的父亲顾天祥》
主讲人:顾红艳 玉门市柳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刘思雨 玉门市柳河镇政府干部
摘 要:全国劳动模范顾天祥数十年如一日的封沙治林,将当年号称风沙口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今天所看到的红田园。1972 年,34岁的顾天祥挑起了治理红旗林场的重担,开始了漫长的治沙历程。期间,他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英雄本色,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将昔日黄沙漫卷、人贫地瘠的戈壁发展成拥有防风固沙林木1000亩、45万株,果园1168亩,林木覆盖率80%以上,耕地总面积2160亩的林果基地。戈壁29个春秋,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持续播绿植树,带领群众治穷致富,使昔日黄沙肆虐的戈壁滩变成了如今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新绿洲。
五、拓展体验课程
1. 《钻机整拖搬家》
主讲人:猎人生存学校
摘 要:参训学员将井架平台从一侧通过人力整体搬拖到另一侧,再从另一侧搬拖到原位,并卸下钻机,齐心协力将钻机配件搬运到原摆放位置。通过“钻机整体搬家”体验课程,感悟王进喜带领工人在生产和工作缺乏常规保证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非常规的办法艰苦创业,把一个耗时费力的行为变成一种精神,这是铁人精神科学创新实质内涵的最初萌芽!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无不展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正是因为这种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90多年的辉煌业绩,也必将以这种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
2. 《盆端桶提保开钻》
主讲人:猎人生存学校
摘 要:参训学员从预先设定的蓄水池内用盆、桶等简易工具将水运送到储水罐,最先运送水量到达指定水量位置,形成井喷条件者胜出。学员通过亲身加入轰轰烈烈的破冰取水战役,对照铁人进行反思,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本职工作、部门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的大局下来谋划和推进,通过感悟铁人为油拼命,拼搏奋斗的精神内涵,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以敢于攻坚的姿态应对挑战,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履职担当。
3. 《人拉肩扛卸钻机》
主讲人:猎人生存学校
摘 要:参训学人员将钻机配件由车厢内搬运到井架平台上分类摆放整齐,并按照组装步骤及要求进行模拟安装。在“人拉肩扛运钻机”中,体验铁人艰苦奋斗的一生,感悟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胜利、从贫油走向自给的过程,激励学员践行使命担当、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承铁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4. 《我为祖国找石油》
主讲人: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全体教师
摘 要:从六十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先后会战大庆,南下四川,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仅千人以上的大调出就有近20次,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世纪几乎中国所有兴起的石油城市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十数万玉门儿女陆续走向全国,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工艺技术、优良作风和玉门精神带到了新的石油企业,形成“慷慨无私支援别人,历尽艰辛发展自己”的玉门风格,谱写了一曲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凯歌。
5. 《重走西路军之路》
主讲人: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全体教师
摘 要:西路军在瓜州境内艰苦征战,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为了更好地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瓜州县相关部门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考证和大规模勘察,探明并确定了红西路军在瓜州(安西)境内的西征路线。8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沿着西路军的历史足迹,重走红军西征路,近距离感受永远的军魂和永远的战士;表达今人的纪念和永远的缅怀;激发今人的感恩之情和奋斗精神,激发今人热爱祖国、爱我家园、珍惜生活、努力工作的革命情怀;发扬西路军传统,坚定理想和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强身健体,为美好幸福的未来努力前行,成为这次红色之旅唱响的主题。